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26日印发《关于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的总体方案》。根据方案,2023年1月8日起,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这是我国新冠疫情防控政策的一次重大调整。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27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表示,当前疫情防控工作重点是“保健康、防重症”,依法将新冠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体现了实事求是、主动作为、因时因势优化完善防控政策,将有助于更好地适应病毒变异和疫情形势变化,有助于把防控资源更加集中到保护患有基础病的老人、孕产妇和儿童等重点人群上来,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近3年来,我们经受住了全球先后五波疫情的冲击,成功避免了致病力较强的原始株、德尔塔变异株的广泛流行,极大减少了重症和死亡,也为疫苗药物研发应用以及医疗等资源的准备赢得了宝贵时间,有力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积极成果。
当前,新冠疫情防控进入了新阶段。“我们密切跟踪病毒特点,研判疫情形势,加快推进疫苗接种和药物供给,加强医疗救治和防控体系建设,提升应急处置能力等因素,都为调整新冠病毒感染的法律归类创造了条件。”李斌说,调整为“乙类乙管”,“我们打的是有准备之仗,而绝不是被动地放开”。
李斌介绍,从疫情形势和病毒变异情况来看,奥密克戎变异株已经成为全球流行优势毒株,虽然感染人数多,但是重症率和死亡率低;从人群免疫水平来看,中国新冠疫苗接种得到普及;从防控工作基础看,医疗救治能力得到提升,逐步统筹实现新冠感染者的救治和日常医疗服务保障。国内外特异性抗病毒药物研发取得进展,我国筛选出“三药三方”等临床有效方药。广大医疗卫生人员积累了较丰富的疫情防控和处置经验。
李斌同时提到,当前全球大流行尚未结束,疫情走向仍有不确定性。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对新冠疫情仍保持着高于普通传染病的防控措施。新冠病毒感染调整为“乙类乙管”后,绝不是放任不管,绝不意味着所有防控措施的退出,而是要强化服务、强化保障。接下来,我们将抓细抓实医疗救治资源的准备,着力保障群众用药需求,全力做好老年人、儿童等重点人群的防护和救治,切实加强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努力保障人民健康安全。
国家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表示,为有效防范风险,有必要进一步强化相关措施。比如,加强疫苗接种,特别是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人群的疫苗接种;加强药品供应保障,包括相关医疗设施设备等;通过在线健康咨询、科普等,鼓励具备条件的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病例优先选择居家隔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