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李玉雯 肖世清 刘嘉魁????每经编辑:马子卿
2月10日,央行发布2023年1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数据显示,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4.9万亿元,同比多增9227亿元,刷新了单月信贷投放最高纪录。分部门来看,住户贷款增加2572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4.68万亿元。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 连平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信贷迎来“开门红”背后的推动力有哪些?2023年货币政策调整的空间有多大?是否还会进一步降息降准?房地产市场发展趋势如何?国内消费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带着这些问题,《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专访了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连平。
中长期信贷造就金融数据“开门红”
NBD:今年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4.9万亿元,同比多增9227亿元,创下单月信贷投放历史新高。您如何看待1月信贷“开门红”的推动力?
连平:我们可以看到,在企业部门的拉动下,中长期信贷造就了金融数据“开门红”。1月份,企业部门信贷贡献了当月信贷95.5%的增长,其中中长期贡献了71.4%。具体数据方面,企业部门当月短期贷款新增1.51万亿元,中长期贷款新增3.5万亿元,分别同比多增5000亿元与1.4万亿元。
企业信贷“开门红”的原因在于,一方面,去年末各大银行向房企累计提供了约5万亿元的授信额度,支持房地产市场加快恢复,今年1月信贷额度更新后,银行放款速度加快,房企信贷成为推动中长期信贷扩张的主力之一;另一方面,1月PMI已恢复至荣枯线上方,制造业企业信贷需求上升,年初基建持续发力,配套融资需求不减。此外,央行延续实施碳减排支持工具等三项结构性工具,继续引导银行扩大对重点领域与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力度。
从居民部门来看,当月信贷表现仍较为平淡,同比少增5858亿元,主要是受限于收入与消费能力恢复缓慢。虽然春节期间餐饮、旅游等消费形势较好,但大宗商品消费下滑明显,1月汽车销售下降约35%,房屋销售面积下降约40%;在收入未有大幅改善的情况下,居民消费与信贷能力难以快速改善。
人民币贷款与政府债券仍然是社融增长的主力,仅人民币贷款就贡献了82%的增长,地方政府专项债部分额度已于去年末提前下达,今年1月前置发行明显。另外,企业直融恢复增长,受短期融资券到期的拖累较大,中长期债券发行节奏恢复仍需要一段时间的信用修复过程;全面注册制改革的落地将显著提升IPO发行效率,未来也会有较快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