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群慧: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何要特别关注两点?

  2023年,5%左右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能否实现?扩大国内需求该如何着力?如何建设强大而有韧性的现代化产业链?

  围绕上述热点问题,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接受中新网“中国新观察”栏目专访,进行了解读。

  5%左右的经济增长符合潜在增速要求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5%左右”。一些人认为这一目标低于此前预期,如何看待这一目标?

  “这总体上是一个合理的目标。”黄群慧表示,通过研究测算,2020年到2025年,中国经济平均潜在增速在5%~5.5%之间,5%左右的目标也是符合潜在增速基本要求。

  黄群慧指出,现在一些国际组织普遍上调了中国经济增长预期,基本围绕在5%左右。而且,中国经济坚持稳中求进,强调高质量发展,也不能设定一个太高的目标,要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5%左右的目标应该能够实现。”黄群慧认为,中国经济的基本盘稳健,韧性好,活力足,发展的空间余地还比较大。

  据国家发改委统计分析,31个省区市中有27个省份预期目标高于全国,其中23个省份为5.5%或以上。国家发改委表示,5%左右的预期目标符合经济运行走势,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也有利于引导各方面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扩大内需要修复 “疤痕效应”

  2023年,扩大内需是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根据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当前,相对投资和消费,居民的储蓄热情更高一些。央行数据显示,1月份住户存款增加6.2万亿元,创历史同期新高,同比多增7900亿元。按照央行《2022年第四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去年四季度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61.8%,这一比例为有统计以来最高值。

  “消费方面,把恢复放在第一位,扩大放在第二位,这是很客观的。”黄群慧指出,消费问题根本还是就业和收入的问题,居民最终消费是收入和就业的函数。随着经济恢复和振兴,形成良性循环,居民对就业和收入预期稳定,消费自然也就会复苏。

  在黄群慧看来,需要尽快去弥补疫情产生的“疤痕效应”,让市场尽快恢复正常,就业和收入有了正常的增长途径,消费也就正常了。要稳定大宗消费,包括住房、汽车,通过制度创新来解决长期以来制约消费的一些体制机制性问题。

  扩大内需,除了促消费,还要扩投资。政府工作报告要求,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要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责任编辑:AK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