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消失许久的陆金所爆出正在酝酿回归港股,重新以消费金融“中介”的身份再现江湖,但这家被金融变革后打压的美股上市公司,能否在今非昔比的中国金融领域破茧重生,依然存疑。
关于陆金所的来历、背景,就像现如今互联网最流行的那句话:懂的都懂!含着金钥匙出生、背靠大树,曾经在互联网金融强势崛起、风头十足,来势凶猛。成立4年后本计划在港股上市,但未曾想人算不如天算,当时的互联网金融乱象丛生,许多从事该领域的公司一夜之间经历各种巨变,火爆多年的互联网金融几乎成了各种跑路的代名词,陆金所的发展遭遇重大挫折。
时间来到2020年,扛住风暴的陆金所摇身一变成为主打个人借贷业务的消费金融公司,靠给小微企业做中介存活,10月30日在美股顺利IPO成功,股票以发行价13.5美元的价格募资23.63亿美元,更名为陆金所控股有限公司。劫后余生早已不复当年辉煌,转战个人消费金融“中介”却遇到注册用户增长乏力、资产规模大幅下滑,尤其在国内“不受待见”,只能依靠在美股“曲线上市”的方式求存活,而上市2年后股价也是长期低迷,经过2年的股价走低,总市值仅剩63亿美元,比当年上市时蒸发超过2500亿元。
国内经历了三年疫情后,大环境开始释放出稳妥发展金融科技、加快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信号,互联网金融消费作为除银行外的又一个重要板块,整个行业面临重压,多家公司都在寻求转型,消失多年的陆金所能否在困境中重生,投资者和用户都难以估值判断。经历了房地产余波的银行也在谋求客户群体下沉,不断控制风险、降低成本,作为互联网消费金融代表的陆金所此时酝酿回归港股,在更加艰难的金融变革后想突出重围,无疑充满各种变数。
相比之下,外界更关注的,是陆金所在遭受重创后,这几年靠什么“续命”?它的主打业务还能带给投资者和客户什么?
股价走低,业绩也不理想
在2月6日美股的收盘中,陆金所2.75美元\股的价格,相比2年前刚登陆美股时的13.5美元\股,跌幅达80%,与股价走低相对应的,则是这些年的业绩也不理想。截至2022年9月,2021年——2022年2年间活跃的借款人数增速也在降低,相较2021年比上一年增加524人,2022年前三季度仅比2021年增加177人,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2022年最后一个季度,想靠最后的3个月时间实现大翻盘,难度可想而知。
另外一方面,2022年前三季度营收同比下降0.4%;前三季度净利润95.8亿元,同比下降30.6%。新增贷款规模同样出现明显降低趋势,2022年前三季度从2021年的4968亿元降至4176亿元,降幅16%。如果算上其他的违约增加和信用减值不断扩大、逾期率升高,陆金所能否具备持续成长的能力,或许要打上一个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