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曹晓红非常辛苦,作为美豪丽致酒店上海交大东川路店的执行店总,她手下能干活的员工只剩四分之一,大量的员工都病倒了。
有着同样经历的还有上海打浦桥海底捞店长陈凯强,原本80名员工,在近期只剩不到20人可用,一些刚刚“阳康”的员工虽然积极返工,但毕竟身体需要修养,一时间人员紧缺。
第一财经记者近期对酒店、餐饮、旅游、酒业、零售等诸多消费类企业进行深度采访后了解到,近期由于疫情反复,不少消费类企业的员工有较高比例的感染,而消费企业属于相对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服务人员在岗工作,这就给业者们带来了挑战,也打乱了一部分商家在元旦和春节预热市场的节奏。但消费人通过尽力协同、“一人多能”以及业务“加减法”等方式在努力克服困难,并期待2023年消费市场的全面恢复。
酒店人开启“一人多能”
从2018年筹建美豪丽致酒店上海交大东川路店,曹晓红就已经在了,做了差不多4年的执行店总,其中有3年都在经历疫情。
“原本已经习惯了疫情,3年以来,酒店行业都比较困难,但是也在慢慢复苏。然而最近这两周的时间是3年以来最为困难的,我们酒店共108间客房,正常情况下是24个员工,结果1~2周的时间内,因为疫情反复,阳了18个人,仅有6个人可以正常上班。我挺了一段时间,结果前一阵也发烧了,一度烧到39.2度,但是那个时候正好是要准备元旦市场,我不能完全不管,所以在发烧了2天之后,体温稍微退下来一些,我感觉还可以,就开始安排工作了。”曹晓红焦虑地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对她而言,最痛苦并不是发烧本身,而是躺在床上无法正常上班,因为作为一家酒店的执行店总,她需要操心的事情实在太多了,好几天她躺在床上,但是脑海里却反复闪现酒店各个岗位的工作情况,仅仅10个人都不到,如何去运作日常工作,这让她心急如焚。
在发烧的那几天,间隔几个小时,曹晓红就会被手机铃声叫醒。“我最近一段时间都是24小时驻店,很多员工都阳了,我不能再离开酒店,必须坚守岗位。我们酒店其实近期的入住率还不错,有70%是老客人,也有些是来酒店‘抗阳’的客人。对于我而言,很多日常工作都要去维护这些老客人,我们平时就好像朋友一样,他们都有我的微信,有时候老客人有需求会直接找我,我都会及时处理。”曹晓红靠这样的“朋友圈”模式长期维护了一群客人,但随着她的病倒,问题也接踵而来——几乎每隔几小时就会有熟客的电话打过来,要求解决一些服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