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丁舟洋 杜蔚????每经编辑:魏官红
三十年前,一部《北京人在纽约》的电视剧讲述了一批中国人在美国命运沉浮的故事。
“大提琴家王起明从肯尼迪机场下机伊始就陷入了一种可怕的幻灭感中,为了谋生,王起明去了一家中餐馆打工……”
曾几何时,在中餐厅打杂、掌勺、送外卖,成为“北京人在纽约”绕不开的现实。无论是赴美求学的学子,还是出海投资的冒险家,海外的中餐厅似乎是这些漂泊的异乡客最容易站稳脚跟并自力更生的地方。
《北京人在纽约》截图 图片来源:豆瓣
然而,从最初的华工移民在美国经营餐馆以来,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中餐始终没能甩掉“低端”和“廉价”的标签。那些为了迎合当地人认知而被改得千篇一律的“左宗棠鸡”“芥兰牛肉”“蒙古虾”,还有中国人在祖国从未见过的“幸运饼干”,却成了美国大多数中餐厅的“标配”。
虽然低成本的劳动力、高强度的劳动时间、不太讲究的店面装修和菜式摆盘,支撑起了中餐的低价,但信息的壁垒、经营的低效以及营销的欠缺,同时压减了餐厅可能的利润空间。
如今,在美国流行已逾百年的中餐,又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当海底捞、香天下、局气、小肥羊、精武鸭脖、贡茶、COCO奶茶等连锁中式餐饮企业来到美国开分店,图的绝不是“混口饭吃”,而是市场拓展、品牌建设的“宏图”。
当不同的社群能因食物而暂时放下偏见,这似乎也是一种消解冲突、弥合差异的方式。它同时一定是经济。
中式餐饮的发展已不仅满足于生存
有媒体在分析奶茶如何卷入美国、卷入Tik Tok时这样写到,如果你在美国街头问一个年轻人,这几年中国对美国的最大影响是什么,他会回答:Tik Tok,珍珠奶茶和外卖。前者是互联网时代中国社交产品的全球席卷,后者是新消费浪潮下中餐文化在北美的更新迭代。
四宫格的火锅持续沸腾,拴着围裙的伍迪·艾伦和家人围坐在中式火锅前,这一场景暗含着海外客群对中式餐饮的理解和接受度,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
“过去的中式餐饮在美国,主要体现出‘移民餐饮’,早期中国人漂洋过海来美国,主要靠‘三把刀’谋生——剪刀、剃刀和菜刀,对应的便是做裁缝、开理发店、当厨师开餐馆,这些比较容易起步。”特海国际董事会主席、CEO周兆呈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